十五岁的夏,蝉鸣声像一把无形的刷子,把空刷得湛蓝。杨坐在书桌前,盯着电脑屏幕上那些关于蘑菇种植的视频,心里像揣着一只鹿,砰砰直跳。这个暑假,他决定做一件“大事”——种蘑菇。
杨的蘑菇种植计划,始于一本《家庭园艺指南》。书里,蘑菇种植不仅有趣,还能收获美味的食材。他立刻上网查资料,发现蘑菇种植比想象中复杂得多:需要合适的菌种、培养基、温湿度控制……但十五岁的少年,最不缺的就是勇气。
“妈,我想种蘑菇!”杨兴冲冲地对妈妈。
“种蘑菇?能行吗?”妈妈半信半疑。
“当然行!我都查好了!”杨把打印的资料递给妈妈,上面密密麻麻写着种植步骤。
妈妈看了半,终于点头:“行吧,但别把家里弄得一团糟。”
杨的蘑菇种植之旅,从“零”开始。他先在网上买了平菇菌种,又买了锯末、麦麸、塑料袋等材料。按照教程,他先把锯末和麦麸按比例混合,加水搅拌,然后装进塑料袋,扎紧袋口,放在阴凉处发酵。
“发酵要三,温度不能超过25度。”杨一边记笔记,一边把温度计放在塑料袋旁。三后,他打开袋子,闻到了一股淡淡的酸味,这是发酵成功的标志。
接下来是接种。杨戴上手套,用酒精消毒双手,把菌种掰成块,均匀地撒在培养基上。这一步需要耐心和细心,杨屏住呼吸,生怕弄坏了菌种。
“接种后,要放在黑暗、潮湿的地方,温度保持在20度左右。”杨把接种好的培养基放进纸箱,盖上湿布,每喷水保湿。
接种后的几,杨每都会打开纸箱,看看有没有变化。但前三,培养基上一点动静都没有,他开始焦虑:“是不是失败了?”
“别急,蘑菇生长需要时间。”妈妈安慰他。
第四早上,杨打开纸箱,突然发现培养基上冒出了一些白色的点,像星星一样散落。“这是菌丝!”杨兴奋地跳起来,立刻拍照发到家庭群里,配文:“我的蘑菇发芽了!”
接下来的几,菌丝越长越密,像一层白色的绒毛覆盖在培养基上。杨每都会喷水,保持湿度,还会偷偷对着菌丝话:“快快长,快快长……”
第十早上,杨打开纸箱,发现培养基上冒出了一个个蘑菇,像一把把撑开的伞。他心翼翼地数了数,有二十多个,最大的有鸡蛋大。
“妈,快来看!我的蘑菇长出来了!”杨抱着纸箱冲进厨房,妈妈正在做饭,被吓了一跳。
“真的长出来了!”妈妈看着那些蘑菇,眼睛亮晶晶的。
杨决定先摘几个尝尝鲜。他轻轻拧下两个最大的蘑菇,清洗干净,切成片,和鸡蛋一起炒。厨房里弥漫着蘑菇的香气,杨尝了一口,鲜嫩多汁,比超市买的还好吃。
“这是我种出来的!”杨端着盘子,笑得像朵花。
蘑菇种植成功后,杨并没有就此满足。他开始研究其他品种的蘑菇,比如金针菇、香菇。但第二次种植时,他遇到了问题:金针菇的菌丝长出来了,但迟迟不结菇。
“是不是温度太高了?”杨查资料,发现金针菇喜欢低温,而他家的室温有28度。
“得降温!”杨把培养基放进冰箱,每喷水保湿。三后,金针菇终于冒出了头,但长得比平菇慢多了。
“原来不同的蘑菇,生长条件不一样。”杨感慨道。他开始记录每种蘑菇的生长条件,总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