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我公孙伯珪今日真要命丧于此?”他咬着牙,眼前浮现出白马义从全军覆没的场景。那些跟随他多年的兄弟,一个个倒在乌桓饶屠刀之下。
就在他即将坠马的瞬间,远处传来整齐的马蹄声。一面绣着“公孙”二字的黑色大旗在风雪中猎猎作响。
“辽东公孙度在此!乌桓贼子休得猖狂!”
一支精锐骑兵如黑色洪流般冲入战场,为首的将领手持长戟,直取乌桓首领。乌桓人显然没料到会遭遇如此精锐的辽东军,阵型顿时大乱。
公孙瓒用尽最后的力气抬起头,看见那面黑色大旗越来越近,随后便陷入了无尽的黑暗。
当他再次醒来时,已是三日之后。温暖的房间内,炭火发出轻微的噼啪声。公孙瓒试图起身,却牵动了全身的伤口,不由得闷哼一声。
“伯珪兄总算醒了。”一个浑厚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公孙瓒转头,看见一位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正是辽东太守公孙度。
公孙度在榻边坐下,亲手为公孙瓒倒了杯热酒:“医者伯珪兄身中七箭,失血过多,能活下来实属奇迹。”
公孙瓒艰难地撑起身子,郑重地拱手:“升济兄救命之恩,瓒没齿难忘。”
公孙度摆摆手:“同宗兄弟,何须言谢?况且伯珪兄威震北疆,白马将军之名谁人不知?乌桓人设伏围攻,实乃卑鄙之举。”
原来公孙瓒在巡视边境时遭遇乌桓主力埋伏,白马义从几乎全军覆没。若非公孙度率军及时赶到,他早已命丧黄泉。
“瓒如今已是丧家之犬,麾下精锐尽失……”公孙瓒眼中闪过一丝黯然。
公孙度目光炯炯:“伯珪兄此言差矣。辽东虽地处边陲,但民风彪悍,物产丰饶。若伯珪兄不弃,可与度共谋大事。”
就这样,公孙瓒在辽东留了下来。养伤期间,他与公孙度朝夕相处,发现这位同宗太守胸怀大志,不仅精通兵法,更善于治理地方。辽东在公孙度治下,虽名义上仍属汉室,实则已成独立王国。
三个月后,公孙瓒伤势痊愈。这一日,公孙度在太守府设宴,席间突然问道:“伯珪兄可知高句丽近来屡犯我边境?”
公孙瓒放下酒杯:“略有耳闻。高句丽王伯固趁中原大乱,不断蚕食辽东郡县。”
公孙度点头:“正是。我欲东征高句丽,但军中缺乏擅长骑兵作战的将领。伯珪兄的白马义从威震塞外,不知可否助我一臂之力?”
公孙瓒眼中精光一闪:“升济兄于我有救命之恩,慈事,瓒义不容辞!”
翌日,两人便着手准备东征事宜。公孙瓒发现辽东骑兵虽勇猛,但缺乏系统训练。他按照白马义从的标准,亲自操练骑兵阵立骑射技巧。
“骑兵之要,在于机动。”训练场上,公孙瓒骑着新得的白马,向辽东骑兵们示范战术,“遇强则散,遇弱则聚,如臂使指,方能制担”
公孙度站在一旁观看,不禁赞叹:“伯珪兄真乃骑兵大家!辽东儿郎得你指点,战力必能更上一层楼。”
一个月后,一支两万饶大军集结完毕。公孙度亲任主帅,公孙瓒为副将,向东进发。
行军途中,公孙瓒发现辽东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与河北平原截然不同。他建议道:“升济兄,高句丽人擅长山地作战,我军若贸然深入,恐遭埋伏。不如先取道浑江,沿水路进军,可避开其山地优势。”
公孙度采纳了这一建议,命人准备船只。果然,当辽东军沿浑江而下时,高句丽布置在山中的伏兵毫无用武之地。
首战在纥升骨城打响。高句丽守将见辽东军来势汹汹,闭门不出。公孙瓒观察城防后,向公孙度献计:“此城虽坚,但南门临水,守备松懈。我可率精兵夜渡,从水路突袭。”
当夜,公孙瓒亲率五百死士,乘舟悄然接近南门。借着月色,他们攀上城墙,杀散守军,打开了城门。辽东大军一拥而入,纥升骨城顷刻间陷落。
战后,公孙度拍着公孙瓒的肩膀大笑:“伯珪兄真乃神将!此战当记你首功!”
公孙瓒却谦逊道:“此乃将士用命之功,瓒不敢独占。”
大军继续东进,直逼高句丽都城国内城。高句丽王伯固大惊,急调全国兵力防守。两军在沸流水对峙,战况胶着。
一日深夜,公孙瓒巡视营地时,发现沸流水上游有一处狭窄的山谷。他立即返回大帐,向公孙度献策:“升济兄,我观上游山谷可筑坝蓄水,待水势积蓄后决堤,水淹高句丽大营。”
公孙度眼前一亮:“妙计!但如何瞒过高句丽人?”
公孙瓒胸有成竹:“我可率一支偏师正面佯攻,吸引敌军注意。升济兄则暗中派人筑坝。”
计划如期进校三日后,当公孙瓒率军在高句丽阵前叫战时,上游突然传来轰隆巨响。滔洪水奔涌而下,高句丽大营瞬间成为泽国。辽东军乘势掩杀,高句丽军大败。
国内城门户洞开,高句丽王伯固被迫出城请降。公孙度接受了投降,但要求高句丽割让浑江以西的全部领土,并年年纳贡。
凯旋途中,公孙度对公孙瓒:“伯珪兄,此番东征大捷,你居功至伟。我欲表奏朝廷,为你请功。”
公孙瓒摇头苦笑:“如今下大乱,朝廷诏令不出洛阳,升济兄何必多此一举?不如我们好好经营辽东,以图后举。”
公孙度沉思片刻,点头称是。回到襄平后,他大摆宴席犒赏三军,并当众宣布:“自今日起,伯珪兄为我辽东军师将军,统领全军骑兵!”
席间,公孙瓒注意到一位年轻的文士坐在角落,气质不凡。他询问身旁的侍卫,得知此人名叫阳仪,是青州来的流民,颇有才学。
宴席结束后,公孙瓒特意找到阳仪交谈,发现他对下大势见解独到。次日,他便向公孙度推荐:“升济兄,辽东欲成霸业,不仅需要猛将,更需谋士。阳仪此人,可堪大用。”
公孙度亲自考察后,任命阳仪为幕僚,参与军政决策。在阳仪建议下,公孙度开始招揽中原流亡士人,设立学馆,教化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