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咔嚓咔嚓!砰!砰!
“总理阁下!”
“贝特曼·霍尔维格总理!请看这边!”
“您真的要辞去总理一职吗?!”
数日后。
就在贝特曼·霍尔维格总理宣布辞职的消息正式曝光后,德国所有的记者几乎瞬间蜂拥而至,总理府前一时间充斥着咔嚓咔嚓的快门声和闪光灯的爆闪声。
毕竟总理的辞职实在太过突然,而且贝特曼·霍尔维格作为战后改革的主导者,一直以来都深受好评。因此,他的离职势必会引发关于继任人选的广泛关注。
更何况,这次宣布辞职的并非只有贝特曼·霍尔维格一人。
【大战英雄,埃里希·冯·法金汉宣布因健康原因退休。】
【海军之父,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元帅辞任:“是时候将位置交给后辈了。”】
【财政部长赫尔曼·库恩与司法部长保罗·冯·克劳泽将追随总理步伐,一同卸任。内阁大规模换血或将来临。】
虽然不像贝特曼·霍尔维格那般突然,但随着年岁增长,健康每况愈下的法金汉,以及自《华盛顿海军裁军条约》签订后精力大不如前的提尔皮茨等多位阁僚,也选择了集体告别政坛。
当然,总理更换的同时内阁随之调整本是常事,但像提尔皮茨这类长期稳坐海军要职的老将,原本被认为会继续留任,因此民众的震惊与担忧也就更加剧烈。
更别这个时期,从墨索里尼开始,法西斯主义已渐渐在整个欧洲抬头。
“大家请冷静。我辞职一事确属事实。虽然无法详述具体理由,但确实是因为健康上的问题。陛下也已批准了我的辞呈。”
嗡嗡嗡——
贝特曼·霍尔维格冷静地陈述着,而记者群中再次陷入一片骚动。
终于,有人忍不住举手发问,带着记者特有的执着与好奇。
“那么,总理阁下,接任您的下一任总理人选是否已经决定?”
“我能透露的,只有目前有多位候选人在考虑之郑至于其他的——”
“总理阁下?请再多几句吧!”
尽管记者们苦苦哀求,贝特曼·霍尔维格却不再多言,神色从容地转身离去。
实话,他也确实没什么可的。
因为威廉二世还在阿登纳与施特雷泽曼之间头疼地犹豫不决。
“唉,要是他能再多几句就好了。”
“政府里的其他人怎么看?”
“都差不多,一副‘我也不知道’的表情。”
最终,人们所能做的也不过是根据手上那点零星信息进行猜测。
“汉斯·冯·乔公爵......他是不是还太年轻了?”
“快到三十岁而已吧。他的肤色问题现在没人再提了,能力和成绩也够格,但......再怎么也得再磨十年才行吧?当然,十年后,他绝对是最有力的候选人。”
“也对......”
“再现在的皇帝也不像从前那样可以随心所欲地任命总理了,时代不同了。”
议会改革之后,德意志帝国比过去更接近君主立宪制,帝国议会的权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强。
尽管皇帝的权势依旧强大,但已不能像从前那样无视议会意见和民意,随意左右国家方向。
“那看来最有可能的接班人就是副总理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了吧?当初贝特曼·霍尔维格不也是从副总理升任的吗?”
“不准呢。而且听贝特曼·霍尔维格其实更倾向于支持康拉德·阿登纳。就是他亲自把阿登纳从外地召回柏林的不是吗?再看他宣布辞职的时机......也许正是在为阿登纳铺路?”
“阿登纳啊......确实是强有力的候选人。从某种意义上,他比那低调的施特雷泽曼还要更引人注目。”
“可阿登纳是莱茵兰人啊。反观施特雷泽曼,那可是地地道道的柏林人,从在柏林土生土长。我觉得施特雷泽曼更合适。”
“哼,听这欠揍的柏林佬在那嘚瑟。当然是阿登纳比施特雷泽曼强多了!”
“你什么?你这莱茵兰土包子!”
哐啷!
在柏林以及整个德国,全国各地的啤酒馆内,政治辩论空前火热。
当然,伴随而来的拳头和飞舞的椅子也越来越多,但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证明了——
人们对下一任总理的关注,前所未有地高涨。
而随着施特雷泽曼与阿登纳,这两位最具可能性的候选人逐渐成为舆论焦点,柏林政坛也随之剧烈震荡起来。
......
“果然,我和阿登纳最常被人们挂在嘴边啊。”
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咬紧嘴唇,望着报纸低声喃喃。
以此看来,虽然阿登纳踏入中枢政界不过是近来之事,但也绝非可以轻视的对手。
听阿登纳还是平民官员家庭出身,但自己的出身也不过是个酿酒商之子,因此并无太大差别,再加上他在“汉斯·冯·乔袭击事件”中作为容克狙击手所赢得的声望、表现出的出色政治手腕,以及担任科隆市长期间积累的政绩,都足以让人不得不对他三思而后校
更别提,贝特曼·霍尔维格总理也似乎更倾向于阿登纳,而非自己。
施特雷泽曼心中五味杂陈,却又有种热血在胸口翻腾。
“你在害怕?”
“不,反而更不想退了。”
那股炽热的情绪,正是“好胜心”。
他也是个从政之人,而且是个道道地地的柏林人。
要他就这样不战而退,拱手把总理之位让给这个从莱茵兰爬上来的家伙?休想。
“况且,陛下至今也未下定决心。”
也就是,他还有机会。
“凯特,这次恐怕又得仰仗你的力量了。”
“呵呵,交给我吧。”
他的妻子凯特·施特雷泽曼(Kate Stresemann\/更为人熟知的是她的娘家姓克莱菲尔德),轻轻一笑,施特雷泽曼也报以柔和的微笑。
如果非要施特雷泽曼有什么能胜过阿登纳的,那便是他的妻子了。他始终引以为傲的妻子。能拥有如此出色、令人瞩目的女人,他有时候甚至都感到过于奢侈。
她不仅美貌无双,堪称德国当代第一美女,更出身于柏林的着名商业家族,凭借父辈的财力在柏林的上流社会呼风唤雨。
她是名副其实的“社交界女王”。
而这也正是施特雷泽曼至今在政坛能一路顺风的最强武器,未来也仍会是他重要的倚仗。
“是时候让那个莱茵兰的乡巴佬好好见识一下柏林饶实力了。这座城市,是属于我的。”
“呵呵,看起来我们要开始忙起来了。”
施特雷泽曼夫妇相视一笑,举起酒杯轻轻碰杯。
“也该让那些自以为是的柏林家伙,见识一下莱茵兰,乃至西德的底蕴了。各位,请助我一臂之力!”
“哈哈,那是当然,阿登纳议员阁下!”
与此同时,就在施特雷泽曼夫妇以一派上流人士的优雅,燃烧着自己的野心之时,阿登纳也没有闲着。
如果施特雷泽曼手握柏林为中心的人脉,那阿登纳便拥有德国工业与经济的核心,莱茵兰与西德的人脉。
而他从来都不会犹豫是否动用这些资源。
“谢谢你能来,威廉!”
“哈哈!哪能错过教训柏林那些家伙的大好机会。”
最先加入阿登纳阵营的,是威廉·马克思(ilhelm marx),除了希儿之外,他是魏玛共和国任期最长的总理(虽然也才四年左右),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地产抵押马克(Rentenmark)”的推动者。
他们都是科隆人,都是主教徒,又同属中央党,因此这早已是意料之中的事。
“我们克虏伯家族也将支持阿登纳阁下。至于政治资金,就请放心吧。”
“感谢你,克虏伯先生,克虏伯夫人。”
德意志帝国最具代表性的重工业巨头,克虏伯公司的掌门人,伯莎·克虏伯(bertha Krupp)与古斯塔夫·克虏伯·冯·博伦和哈尔巴赫(Gustav Georg Friedrich maria Krupp von bohlen und halbach)夫妇,也明确表示支持阿登纳。
对以鲁尔工业区为根据地的克虏伯来,站在有望将重心放在莱茵兰的阿登纳一方,才是明智之举。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扎根于莱茵兰与德国西部的企业与政治家纷纷加入阿登纳阵营,使得施特雷泽曼与阿登纳之间的权力争斗一触即发。
......
“绝不能错过这次机会。”
与此同时,在有力的总理候选人正合力积蓄力量之时,德国国内另一股绝不能被忽视的政治势力也悄然开始行动。
正是德国社会民主党。
“直到如今,我们社民党一直稳坐帝国议会第一在野党的位置。”
虽然因为斯巴达克同盟策动的汉斯·冯·乔袭击事件而受到剧烈动摇,但至少,到目前为止,这一地位尚未动摇。
“如今,是时候从帝国议会,放眼更大的未来了。”
“舒马赫先生,难道你想主张我们社民党应该参与这场总理争夺战?”
“没错,穆勒党首。”
面对现任党首,同时是历史上的魏玛共和国总理之一、并曾以德国代表身份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的赫尔曼·穆勒(hermann muller)的质问,社民党的新生力量、活跃于斯图加特的库尔特·舒马赫(Kurt Ernst carl Schumacher)答道。
“我当然也清楚,由我们社民党推举出一位总理,是何等艰难的事。即便帝国议会权力有所增长,最终决定总理人选的,还是陛下。”
虽年事已高的威廉二世比年轻时温和了些,即使他真的回归年轻时那位“工人皇帝”的姿态,也绝不可能任命一个社民党出身的人做总理。
为了生存,社民党早已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切割,转而提出社会民主主义,但他们仍被当作“外物”看待。
“但,部长的位置,我们还是可以争一争的吧?”
“哦哟......”
时机也堪称绝妙。
正是因应社民党与德国劳工界的要求,帝国即将设立劳动部,并在下一届内阁中增设劳动部长一职。
“而劳动部长这一职务,本就应当由我们社民党来担任。”
为此,必须要提高社民党的政治身价。
得直白点,就是争取从龙之功,扮演“造王者”的角色。
无论是阿登纳领导的德国中央党,还是施特雷泽曼领导的德国人民党,虽同为保守政党,与社民党关系并不友好,但他们也无法无视第一在野党社民党的力量。
“既然让年轻人到这种份上,我们也不能再坐视不理,不是吗,穆勒党首?”
“伯恩施坦议员......”
“若有朝一日想真正夺取总理的宝座,那就得从现在迈出果敢的一步。下定决心吧,党首。”
这话出自年过七旬、依旧活跃在帝国议会前线的社民党元老,爱德华·伯恩施坦之口。他也是促使舒马赫加入社民党的重要人物。
听完这番话,穆勒陷入了沉思。
“好吧,那就试试看。”
不过,这番沉思并没有持续太久。
反正社民党也没有什么可失去的。
“舒马赫先生,可以替我准备一场记者会吗?”
“我将全力以赴。”
最终,社民党决定加入这场总理之争。
当然,出于现实考量,他们并非以总理为目标,而是以进入内阁为主要诉求。但毫无疑问,这将给柏林政坛投下巨石,掀起巨浪。
“阿登纳也好,施特雷泽曼也罢,难道我还不如他们?”
然而,与胸有成竹的社民党不同,这世上总有不自量力、妄图争夺总理之位的家伙,
没错,他的名字,就叫做帕彭,弗朗茨·冯·帕彭。
“没错,帕彭。与其把总理的位子让给那些臭外地的平民,不如让你来当,至少强多了。”
“施莱歇尔。”
“正好,我为了助你一臂之力,带来了些老朋友。”
“柯尼斯堡市长,卡尔·弗里德里希·格德勒(carl Friedrich Goerdeler)。”
“咳咳,我是来自慕尼黑的恩斯特·罗姆(Ernst R?hm)。”
帕彭在议会中毫无口碑,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势力,但他的挚友库尔特·冯·施莱谢尔(Kurt Ferdinand Friedrich hermann von Schleicher)却不顾一切,将那些在新政秩序下被边缘化的政治人物一股脑拉了过来。
就这样,此刻,这场谁也预料不到的总理争夺战,即将全面升温。
——————
听书有真人讲书了,感兴趣的可以去听听